在罗家屯镇上梨树峪村,屹立在村旁的王平陆烈士纪念亭格外引人注目,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群众到此参观。走进纪念亭股票配资头条网,纪念碑上“王平陆烈士永垂不朽”九个大字熠熠生辉,仿佛在默默诉说着王平陆烈士为民族解放不怕牺牲、英勇奋斗的热血故事。
王平陆,原名高永祥,1902年出生在上梨树峪村的一户农家,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握紧拳头宣誓的那一刻,把“为人民解放奋斗终身”的誓言刻进了灵魂深处。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王平陆挺身而出,组建华北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支队并担任司令员,打响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枪。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,他带领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装备与日寇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战斗。1938年1月7日,王平陆率队夜袭了伪满洲国设在清河沿的据点。战斗中,他身先士卒,勇猛冲锋,不幸身负重伤,终因失血过多捐躯殉国,年仅36岁。
展开剩余69%王平陆烈士的感人事迹和斗争精神,不只停留在纪念亭的讲述里;这份穿越时空的红色基因,正被家乡人以更贴近生活、更加有效的方式延续。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海亮表示,“王平陆是家乡人民的骄傲,他身上展现出的伟大精神是家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,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惧艰难险阻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。”为此,上梨树峪村党支部和村平陆小学合力在校园里建立了“上梨树峪红色档案室”,把英雄故事搬进校园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走进学校红色档案室,由李运昌同志题词的“平陆小学”牌匾静静陈列。最先映入眼帘的,是墙上悬挂的一封特殊信件——它出自王平陆烈士之子高玉书之手。这封信里,既有对亲人的深切追思,更承载着一代人对家国情怀的接续传承。档案室内还陈列着许多复刻的历史照片,每一张都定格着往昔的烽火岁月。站在这些图文资料前,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响:那是一位共产党人用生命与行动践行的忠诚担当,即便岁月流逝,依旧震撼人心。
平陆小学校长刘东波介绍,作为以先烈名字命名的学校,我们始终把“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”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,在教学楼二楼建设了红色走廊,在三楼建设了上梨树峪红色档案室,学校讲授红色故事课、祭扫烈士纪念亭等活动从没断过。这么做不为别的,就是想把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,让孩子们牢记英雄故事、强化使命担当,立志成才、报效国家,不辜负这片革命土地的滋养。
走出校园,只见阳光洒满大地,连绵起伏的山峦、静谧祥和的村庄格外动人,师生们的宣誓声依然是那么铿锵有力:“铭记历史从不是停留在过去,而是要将先辈的精神火种揣在怀中、扛在肩上。让我们以‘五种精神’为指引,在新征程上勇毅拼搏、砥砺奋进,用实干与担当告慰先烈,以奋斗和汗水书写时代答卷!”
( 郁昊林 刘玉如 吴抒函 李杨)
发布于:北京市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